重点推荐 每日一图 专栏
产品大全 产品年表 数码相机 镜头 器材点评 品牌专区 选机中心 榜单汇总 名词百科
资料库 资讯专题
行色专题 行色地图
影像专题
车行者 少数派 玩主来了(停用) 乐活主义 亮骚无忌 最发烧 爱问无忌 玩主专题列表
新车 测试 改装 摄影师 设计 模特 访谈 活动 图库 论坛
最发烧 首页玩主频道最发烧

唐代贡品紫笋茶探秘

发表时间:2009-12-14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老黑白 点击数: 责任编辑: 小九儿

三、紫笋茶的递送

  紫笋茶焙干后,若茶饼,则将其穿起来。穿,在陆羽《茶经》里专门作了解释:“江东(在秦汉时,指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紫笋茶初贡时为五百穿,即五百斤。封,即包装,是用龙袱包裹,火漆封印,修贡官员写上报章文书,然后由驿骑飞送长安。故晚唐诗人御史李郢诗曰:“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湖州剌史杜牧在《茶山诗》中也写到:“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这些诗句子生动、形象、贴切,为了把皇帝所需的紫笋茶及时送到京城,州、县官吏将成千上万茶农驱赶上山采茶,因而把山上的春色都摧垮了;驿骑鞭声呼呼,把马跑得像闪电似的,连半夜里都得赶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在十天之内将紫笋茶送到皇宫,以便在清明这天供皇帝祭祀和宴请王公大臣之用。

  在中唐时,长兴的紫笋茶和两广、四川的荔枝都是有名的贡品。上述李郢的诗和杜牧早先写的《过华清宫》(三首)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是从两广产的荔枝送到长安,一路上关隘的大门洞开,为的是让急驰的驿骑顺利通过。因为护送荔枝的专使一站接一站,像接力赛跑一样,由于奔驰过急,撞倒、撞死人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人马都累死在路上,故有“颠坑仆谷”于野者。“黄尘飞处驿骑到”,此时杨贵妃才露出笑容。但谁能知道递送荔枝的艰辛?

  这首诗和李郢的诗,都以隐喻讽剌的笔调,揭露唐玄宗和唐德宗以后的皇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前者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后者,则最终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写到贡茶的递送方面,袁高的《茶山诗》揭示得也十分尖锐。“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袁高诗中的“禹贡”是《尚书•夏书》中的篇名,它记述古代的地理状况,目的是为了安定人民的生活。可是,禹以后的帝王,他们不再去了解各地的民情,地方官吏也不敢向上陈说。有个别奸邪谄媚之徒,借贡茶这件事,为争先将贡茶送到京都,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耗费人力物力,使百姓陷于贫困;某些官员更是违反茶叶生长的自然规律,强制茶农上山采茶。袁高的这首《茶山诗》写于兴元甲子年(784);同年三春十日,刻石于长兴水口银山(白洋山)。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将诗的全文勒石于湖州墨妙亭。由于袁高《茶山诗》的深刻揭露,后任湖州剌史于頔,于贞元八年(792)贻书毗陵(今昔常州)太守,请各缓数日(指急程茶)。至开成三年(878),湖州剌史杨汉公表奏皇帝,乞将清明到京的旧限,延缓三五日,得到皇帝的“恩准”。此时才使顾渚山茶农“缓”了一口气。

 

四、紫笋茶的宴饮

  陆羽《茶经》中只写到五茶之煮、六茶之饮;在茶之饮中,他写了饮茶的发展史,并指出:“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陆羽认为饮茶风气的盛行,是在唐朝;形成“比屋之饮”的是在西安和洛阳及湖北和四川。但没有提到茶艺,即茶道、茶宴、茶会、茶舞、斗茶,显然茶艺、茶道是在《茶经》之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可从中、晚唐的诗歌中窥其一二:

  湖州剌史张文规在顾渚山修贡时写了一首名诗《湖州贡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⑤诗意生动地描绘了宫廷在茶宴前的情景。皇帝醉醺醺地刚从外面寻春回来,妃子们则打好了烹茶的泉水。当听说湖州的紫笋茶刚送到,妃子们高兴得晃动着头上的首饰,忙打开门帘迎接新茶。

  长兴人、“诗僧”之称的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⑥。皎然在这里提到的“茶道”,应从他的“三饮”——涤昏昧、清我神、便得道,这三个精神感悟的高度去理解。”

  大历“十才子”之一、尚书考功郎中的长兴人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是描写与知已在竹林里的“茶宴”,通过品尝紫笋茶,胜过道士饮“仙酒”,洗尽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将茶宴一直进行到夕阳西下。钱起的另一首茶诗《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把茶宴、茶会从物质升华到精神感悟的高度。

  晚唐诗人、苏州剌史白居易作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赏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⑦白居易于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剌史,翌年春得知湖、常两州剌史在境会亭欢宴,因在家疗伤而作诗遥祝。诗中提到“茶舞”“斗茶”新名词。说明在晚唐时,上层已时行茶舞、斗茶等茶文化活动。

  还有不少唐代诗人,在歌颂紫笋茶的同时,具体描述茶的煮饮细节。如李玉群的《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句:“碾成黄金粉,轻嫩好松花。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丹华。滩声起鱼眼,满鼎飘青霞。”诗意在阐述煮饮团饼茶的过程:将茶饼研成黄金色的粉末,煎出轻嫩的茶花来;炉鼎下烧的是桑枝,边烧边投茶,待鼎边的水泛出鱼眼(《茶经》谓之一沸),此时茶香四溢。这是反映唐代士大夫饮工夫茶的情景。

  而“田园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煮茶》⑧唱和诗,则更具特色。皮唱:“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凝松带雨,饽恐烟生翠。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陆和:“闲来松间坐,香煮松上雪。时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余清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一个在室内用乳泉水煮茶,一个在野外用松枝上的雪煮茶。他们都是在水起蟹目或浪花时投茶。而一旦品尝了自已煎好的香茗,除却了烦恼,浑身爽健,进入了清静的境界。正如诗人写的:一无“千日醉”,二是 “清爽健”。
总之,茶的宴饮,在中唐后已作为一种文化写进了诗歌。饮茶文化也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逐步发展、普及的。当然,这种文化也是分层次的,不同阶层的表现也不一样。从《唐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茶宴、茶会、茶艺、茶舞、斗茶,则都是属于上层士大夫的文化行为。

 

原载《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16期,本文有修改


  • 【相关标签】Array

无忌影展更多影展

精彩专题更多专题